多數的投資人在進行交易股票或基金時,應該都是持有【有利可圖】的認定,合理推想著買入後多久時間可以產生多少利潤,而這些投資標的往往都來自周邊可以接觸到的資訊,例如朋友報名牌、雜誌、新聞等,但你仔細審視字語後不難發現對於公司或產業的報導都會提到【預期】、【新題材】、【未來市場規模】、【建議目標價】等字眼,而人們通常看到這些後就會有美好的感覺,對於目前股價及卷商外資所建議的買入價產生溢價感覺,或是對產業未來產生夢想。
或許外資或卷商的評估是對的,未來也有可能達到建議目標價,但這畢竟是自己的辛苦錢,在投資時為什麼要用確定性不高的未來消息來作為交易的依據呢?巴菲特曾說過: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測未來走勢,股市預測專家存在的唯一價值, 就是使算命先生更體面而已。因此我較喜好投資交易需採用【檢核】法則,對於感興趣的公司或投資標的進行驗證程序,包含日往公司管理者的經營方法、策略分析,到公司財務報表分析,如最重要的股東權益報酬率、毛利、償債能力等資訊進行評估,當你認定此公司基本面及日往表現都符合你的投資標準後,你需要再決定公司的合理價格多少,可應用歷史本益比法、折現法來推斷合理價格,並且加入你認定的安全邊際原則至推斷價格中。例如:耕興(6146)在個人檢核後確實符合交易投資條件,使用平均低本益比方法計算出來的合理買進價格為56,加入安全邊際原則20%,56*.8=44.8。
再來是最考驗人類貪婪個性的時候,你需耐心等待此合理價格出現才能夠進行交易行為,並且能在大多頭呈現的高股價上揚時期拒絕誘惑,對於別人評估的建議買入價格的溢價空間不為所動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法則非常的嚴謹,有可能須等待2~3年才有交易時機出現,跟一般在股市交易短暫進出行為差異很大,但也因為採用檢定而非預測溢價的交易法則,進行交易買入是依據現有明確之分析,而非不確定之未來預測消息,在市場發生不可預料反轉而下情況時,交易虧損的機率也將比較少。交易中最主要的風險來自於你對此交易的確定性,當你不明白為何而進行交易,或憑藉著不確定的消息而進行交易時,隱含著你的風險提高許多。
此後,當你看到一篇報導提到本文章所提到的關鍵字時,請不要因為未來能漲到多少錢而感到興奮,你應該像葛拉漢所提到的菜市場買菜觀念:詢問說【多少錢?怎麼賣?】然後再經由評估後覺得確實有其價值後買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