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市場中提到的本益比、淨值比、殖利率等數值雖然有參考價值,但卻不是核心,購買股票是因為經過自己有邏輯系統的分析公司,如透過財務報表、經營者歷史表現、產業分析等過程,認定某家公司是有購買價值,此程序還可以評定出一價格區間代表公司在股票市場的可能價格,但這評定方法也因為評定者的喜好而有所差異,巴菲特、葛拉漢、某某大師的方法都不一,每個購買股票的人都應該有價值區間,接著,就是等待、耐心等待、長時間等待,等待市場因為驚慌下跌至認定的價格區間下,然後進行買入動作,如巴菲特說的【別人恐慌你貪婪】,接著就是長期持有,每月審視公司的經營方向、績效是否變質,並且固定閱讀公司半年報、參加股東會,然後,更耐心的等待市場因為俇熱希望帶動股價遠超過價值區間,【當別人貪婪時你就應該恐懼戒慎】,考慮降低你的持股。
對我來說,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,就如巴菲特說的:等同擁有一家公司,你更應該注重的是公司質的發展,而非專注在股價的漲跌。當公司價值持續成長時,自然你的獲利也不差,長期持有下來的成果遠勝過短期的股票買賣行為。
簡單來說:
- 審視公司價值
- 設定安全邊際價格
- 耐心等待買入
- 更耐心等待賣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